近幾年國家一直在計劃普及高中教育,那么你知道目前中考升學率是多少嗎?據統計全國中考人數和高中總收錄人數占比要接近。這意味著,將近一半的青少年在初中之后,會選擇進入技校、職高或踏入社會。所以不要小看這個升學率。一定要做好準備迎接考試。雖說中考失利并不意味人生就失敗了,但如果中考成功,你離成功就又進了一步。當然這一切的前提,依然是努力。
咸陽中考升學率
全市統一招生最低控制線為660分:招生學校為咸陽市實驗中學,彩虹中學,三原南郊中學,興平西郊中學,涇干中學,武功普集中學,禮泉一中,咸陽中學,乾縣一中,秦漢中學和西工大咸陽啟迪中學。凡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達到全市統招最低控制線的考生,可填報咸陽市實驗中學、西工大咸陽啟迪中學、秦漢中學或考試報名所在地縣市區以外的學校,每個考生可填報1-2個志愿。
縣市區招生最低控制線:秦都區573分、渭城區540分、興平市468分、武功縣460分、三原縣500分、涇陽縣500分、禮泉縣473分、 乾 縣479分、永壽縣473分、彬州市470分、長武縣432分、旬邑縣504分、淳化縣420分
民辦普通高中:在秦都、渭城兩區招生的最低控制線為520分;在其他縣市招生的最低控制線為418分;達到民辦學校招生最低控制線的考生,可填報全市范圍內1-2所民辦學校。
據統計:西安市城六區、西咸新區(原西安市轄區)78所公辦普通高中計劃招生22092人,其中統招生9944人,定向生9576人,特長生727人,特色班1795人,西藏生50人。22所省級示范高中、1所市直屬省級標準化高中(西安市30中)定向生招生范圍為城六區,其他省級標準化高中招生范圍為本區。西安市五區二縣、西咸新區(原西安市轄區)42所公辦普通高中計劃招生20920人。
西安市城六區、西咸新區(原西安市轄區)22所民辦普通高中計劃招生6710人,其中城六區計劃招生5767人(統招類2633人,定向生2262人,特長生152人,特色班720人);城六區外計劃943人(統招生898人,特色班45人)。西安市五區二縣3所民辦普通高中計劃招生950人,區縣內計劃800人,區縣外計劃150人。
以上數據看出西安中考可以說競爭很激烈了。據官方公布,2019年西安八年級學業水平考試報名人數為87071人(含五區二縣),也就是說,2020年西安中考總人數至少為87071人,比2019年西安中考人數增加3506人!如何更好的備考,小編整理了兩科的備考攻略,一起看看吧!
咸陽中考嚴格規范招生錄取
各地要嚴格執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發〔2019〕26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9〕29號)要求,公辦民辦普通高中一視同仁,互不享有招生特權,按照審批機關統一批準的招生計劃、范圍、標準和方式同步招生;
不得無計劃、超計劃招生,不得提前招生,嚴禁違規跨區域招生。市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健全完善普通高中招生錄取辦法,科學利用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充分尊重考生志愿,明確招生錄取的條件、程序和要求,規范管理,細化流程,確保公平、公正、公開。高中階段學校招生制度改革試點市要加強政策宣傳解讀,明確錄取計分科目,根據全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招生計劃等劃定最低錄取控制線并向社會公布。
所有普通高中要以審批地招生為主,生源不足時由市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在本市域內進行招生。未經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同意,普通高中不得跨縣區招生;未經省教育廳同意,普通高中不得跨市區招生。嚴格公參民學校招生管理,嚴禁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混合招生、混合編班。
所有學校(含民辦高中)的報名、招生錄取等工作,必須通過市級建立的統一招生錄取網絡平臺開展。招生錄取結果確認后,由縣(區)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按照市級提供的普通高中招生名單向學生發放蓋有中招工作機構和學校印章的錄取通知書。
市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完善體育、藝術等特長生招生政策,嚴格審核招生學校的資質、招生范圍和錄取標準,其招生名額要納入統一招生計劃,計劃數原則上不得超過學校招生計劃總數的5%,主動公開招生過程和錄取結果,接受社會監督。
普通高中學校不得擅自跨市域招生和錄取,不得擅自從外省直接招生和跨省錄取。具有跨市域招生資格的學校,要嚴格按照核定的招生范圍、招生計劃進行招生,嚴禁違規跨區域招生。跨市招收的學生錄取和學籍轉接,由錄取市(區)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審核匯總后報送省教育廳,由省教育廳統籌指導生源市(區)教育局辦理學籍轉接。
小編總結
每年的中考升學率都不一樣,那么考生一定要了解清楚在報考。也要逐步提升自己的成績。那么想要快速自己的學習成績必須要掌握聽課技巧,學會劃重點。在聽課時要學會找出每節課的重要知識點,進行標記,留在課后閑余時間進行復習。還要進行復習總結,多練習一些習題,以便找出自己的不足。多閱讀一些書籍,看一下自己平常的課堂筆記,從而鞏固自己的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