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一中教師鄧微沙參賽文章喜獲省級大獎
日前,從四川省教育廳傳來好消息,學校高中語文組鄧微莎老師撰寫的《我陪閨蜜逛校園——內江一中校園環境側記》一文,參加由省教育廳組織的“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四川學校后勤成果展”征文比賽,榮獲省級三等獎,成為內江市唯一一篇獲的本次比賽的征文。本次征文活動吸引了全省眾多高校和中小學教師積極投稿,總共評選出50篇征文分獲省級一、二、三等獎。
2018年12月20日《教育導報》刊載了本次征文活動評獎結果。
附:鄧微沙老師文章
我陪閨蜜逛校園
——內江一中校園環境側記
內江市第一中學 鄧微沙
“靜思,我回來了。你在哪兒?”
“真的?太好了!30年了,你終于回家了,快回母校來看看!”
閨蜜紫薇,是我的毛根兒朋友,是內江一中80年代初期的學生,早年經過自己的打拼,移民新西蘭。她極少回國,偶爾回家也是來去匆匆,再未回過母校一中。時光流逝,年歲漸長,紫薇的內心漸漸有了落葉之思,幾經考察,決定歸國陪父母頤養天年。當然,她必須來探望一下我,一個任職于她母校、居住在她母校的發小。
汽車在寬闊的東桐路上奔馳,一路上紫薇驚嘆的聲音就沒停止過。當我們駛進學校大門時,紫薇疑惑地說:“靜思,怎么一點都不像我的學校了?我找不到一點點感覺了。”
我笑了。你找不到感覺就對了。40年彈指一揮間,國內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內江一中的校園也幾經改造,你還認得出來才怪呢。
“紫薇,你還記得你讀書時學校是什么模樣?”
走過校門景觀“樹人園”,漫步在文昌路,紫薇說兩幢行政樓和黃桷樹藍花楹還在原址,但外貌已不相同。黃桷樹和藍花楹高大了許多,且花朵簇簇,當時樹小,從未開過花;“桐廬”“梓閣”兩座蘇式二層小樓仍在,卻不像今日這么漂亮且充滿文化氣息。而當年與行政樓配套的蘇式二層教學樓“春風惠我”早已不見蹤影,土壩子操場也面目全非。
我靜靜笑道,不要說你,就是我,回想起初來一中報到的那一刻,也不勝唏噓。我90年代初分來一中教書,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號稱省重點中學的內江一中竟然身處農田之中,一條土公路從校園貫穿而過,每當載人馬自達突突駛過,校園便塵土飛揚,而土壩操場一到假期便荒草蒼茫!其時剛借85年校慶東風修葺過,學校建筑古樸之風未改,綠樹掩映紅墻,沱江蜿蜒而過操場,美則美矣,但總有“質勝文則野”之感。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一中的校園環境開始變化。尤其是百年校慶之后,學校確立了“文化立校、質量興校、品牌強校”三大戰略,對學校環境的打造便日趨理性和人文,力求營造一種歷史和文化的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成長。
“原來是這樣!”紫薇興奮地說,“怪不得我覺得母校處處彰顯著百年的積淀。你給我好好說說吧!”
一中校園依山而建,由南向北步步升高。 我們便從當年的土壩子如今的塑膠操場走起,邊走邊談。當年那條讓我們望而生畏,做個操都要一停二看三通過的馬路早已移到操場外成為了內江名片——東桐路,學校用透視花池圍墻將一中與它隔絕開來,充分保證了學生安全。塑膠操場內用各種色彩標識出來的乒乓球區、網球場、羽毛球場、籃球場、足球場、田徑場道等運動設施一應俱全,在操場正對面的主席臺的兩邊墨綠色高臺壁上用金色銅片鑄成的一中形象的宣傳標語“長江濯桐梓,大千耀文昌”在閃閃發光,它意味著西邊而來的長江支流沱江水滋養著學校所處的桐梓壩大地,東邊山上張大千紀念館的光芒照耀著一中這文化昌盛之地。整個操場寬闊、氣派、絢麗,花草樹木環繞,還隔出幾十個車位供老師停車。這是一中校園的最低處,第一層平臺,運動場所。
拾級而上,一中的學舍建筑以操場北邊主席臺為中軸線的起點呈對稱狀分布,步步為營、登堂入室,頗有古院落的立體感。左手長江源和實驗樓,右手大千苑和初醒庭,文昌路隔開,左手桐廬、右手梓閣,用藍花楹樹做間隔,圍出一個小廣場,其后便是一中正中心——“桐梓文昌”?;陦?。“桐梓文昌”四字乃四川省作協主席馬識途先生親筆書寫,寄寓著馬老對一中的深切希望:“桐梓家鄉,家鄉文化,首倡文明,文化昌盛”。校魂墻前便是那棵著名的黃桷樹,它四季開花,清香滿園。歷屆學生畢業前都要以它為背景合影留念。
?;陦蓚入A梯向上交匯于文藻路,文藻路與文昌路并行,兩路兩端交匯包抄桐廬梓閣,形成花園建筑相互掩映的建筑群落。這是一中的第二層平臺,行政中心。
文藻路再往上,交錯的臺階捧出一座在四樓欄板上懸掛著鎏金校訓“立長江為范,蓄日月之情”的五層高的龍蟠虎踞、雄視沱江的宏偉大樓——文昌樓。這是2000年在當年“春風惠我”樓原址上后退10米修建的主教學樓。當初興建時是白墻藍玻,為了與整體風格匹配,前年學校趁著修繕校舍之際斥巨資將它翻修了一遍,并漆成紅墻灰線,淺色波璃發出溫潤的光,很符合學校的氣質。室內配上現代化設備和嶄新的辦公用具,大大改善了教與學條件,獲得了全校師生的交口稱贊。文昌樓的左邊是“頤棲”和“熙居”兩幢現代化的學生公寓,右手是內廊式的綜合教學樓“長江樓”,背后是一中后花園——“圓中園”。里面小橋池塘流水、假山綠樹藤蘿,百年校慶紀念碑和校慶賦也安放在那里。圓中園是學生休息教師散步的好去處,也是學校的最高處。這是第三層平臺,教學重地。學校其他輔助性建筑便散落在這中軸線之外。
“靜思,我發現學校有一個特色。那就是時時楹聯警句,處處文化標語。”
“是呀,紫薇。改革開放40年,我們的環境越來越好,但我們的意識不能越來越差啊。 我們是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我們今天的學生是祖國明天的棟梁,我們不敢掉以輕心啊。”我輕笑著回應。
站在文昌樓頂,環顧一中,我不由感慨萬千:這是紫薇的母校,也是我奉獻青春和汗水的地方;它是祖國的一小塊領土,更是改革開放的縮影;它的前世今生,映射著祖國的滄海桑田;我在此努力工作,也是在為祖國改革開放奮斗;祖國的榮光里,也有平凡如我的身影,我驕傲啊!
想到這里,我欣慰地笑了。